《黄帝内经》中的两种思维体系:脏器系统与藏象系 - 知乎
《内经》里有两种脏腑理论:一种是以五行生克为源头的脏器系统,另一种是以阴阳法象为源头的藏象系统。以心为例,有认为心就是形而下的实体脏器的,还有认为心为一个象,所有具有与火相似的象都是心。现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两套体系。
一、脏器系统
以实体脏器为基础的脏器学说,在春秋战国时期占主要地位,他们认为健康状态的人体就是五行能量均匀分布,当能量有偏移时人便生病,当偏移到一定程度疾病便会传变。医生通过四诊以判断人体能量的偏移程度及传变的情况,医生治疗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干预人体五行能量,使人体的五种能量平衡。而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内阳气与阴气均匀,则人健康,当人体阳气与阴气有偏差时便得病,当偏差多以致阴阳离决则不救。医生通过四诊判断出人体阴阳气的偏差情况,治疗目的就是为了使人体阴阳气恢复到匀平的状态。
起初的脏器理论与藏象理论有很大差异,以实体的脏器学说而论,五脏六腑的大王,人体的核心为心脏,心居于中央土位。以藏象学说而论,最能反映阴阳平和的土象的藏为脾,脾居于中央土位。《说文解字》中就记载了“心为土脏”与“心为火脏”的分歧:“心,人心,土藏也,在身之中。象形。博士说以为火藏。”在郑玄著《驳五经异议》更有详细记载:“今文尚书欧阳说,肝木也,心火也,脾土也,肺金也,肾水也。古尚书说脾木也,肺火也,心土也,肝金也,肾水也。谨按月令,春祭脾,夏祭肺,季夏祭心,秋祭肝,冬祭肾,与古尚书同。”可以看出“古尚书说”是脏器理论,脏器的五行属性与实体脏器位置一致,肝脏位于人体的右侧,属金。汉代有很长时间的“今文经”与“古文经”之争,并举行过多次大规模的辩论。其实争论的过程就是两个思想融合的过程,只是争论的焦点是谁去融合谁,最后是以“今文经”获胜结束,即“古文经”被“今文经”融化。藏象理论的脾为土藏胜,现在今文《尚书》便成了真经,古文《尚书》未流传下来。
《内经》里对这两个体系在临床中的应用都有详细记载。先说一说脏器理论,其诊法是用三部九候的遍身诊法判断人体五行各能量的盛衰,如果“九候若即九部脉大、小、缓、急、齐等,说明五行能量在人体分布均匀,人不病。如果有一部或几部脉与其他脉搏动不相应,便说明这部脉所反映的脏器能量过多或过少则这一脏病。在治疗上,如果只有轻微一部脉与其他脉搏动不相应,则可在病变经络施行补泻,如果已经传变累及多个经脉,或一部脉与其他脉差异过大,则需补母泻子等方法治疗,用药亦同理,具体详见《难经》《素问·三部九候》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《中藏经》等。
二、藏象系统
下面再说一下藏象理论。其诊法是用人迎口诊法,通过人迎气口对比,反映出人体阳气与阴气的差异。如果人迎与气口对比,反映出人体阳气与阴气的差异。如果人迎与气口大小齐等,则说明人体阴阳均平,不病;如果人迎气口有了差异,便说明人体阴阳产生偏差,通过偏差的程度判断人是处在少阳、太阳、阳明、太阴、少阴厥阴的哪一状态。治疗上,通过补泻阴阳以使人体阴阳匀平,具体详见《灵枢经·终始》《灵枢经·通天》等。
在读经典时只要放下所有的知识去读,这两套体系自然就会彰显。但是因为我们在读经典时总持有太多的欲望,总想用自己的主观愿望去注解经典,总想解出别人不知道的解释,这就难免会出错。如果我们不能还原经典,便会越读越混乱。举例来说,《内经》中所言肝病一种是指人体实体的肝病,即人体五行中木的能量过多或过少,会表现出象木的症状;一种是指人总体处在少阳或厥阴的象的状态,这个状态很像春天,因此说肝病或春病。我们读经典不能将这两套系统搞混,试着在不带注解的状态下去读经典,你便会发现思维开阔很多。
张仲景《伤寒论》中所用的辨证体系是辨六经体系,在《伤寒论》中很少提及实体脏器,提到的脾家与胃家脾家实腐秽去,胃家实大便坚,很显然不是脾脏与胃脏,从中可看出张仲景似乎有意避免概念的混乱。王叔和在整理古人脉诊体系时就详细分出了两套体系,《脉经》摘抄古人资料总是会说“右《素问》、《针经》、张仲景”或“扁鹊脉法…华佗效此”,自己写的便会说“右新撰” 由此可见王叔和对古人的尊重。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,必须熟练掌握这两套体系,并将这两个体系完美结合,其实一个体系走到极致则另一个体系自通。